TOP
与美日相比,虽然我们的加工技术有一定的差距,但是毕竟我国有着丰富的稀土资源。那么,我们到底可不可以通过断供原材料的方式,来卡住美国的“脖子”呢?
答案是可以的。不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,需要一定时间的力量积蓄,以及政策管控的配合。
技术突破+专利保护
事实上,据相关资料显示,全世界现有的稀土可开采近1000年,这也就是说,世界范围内的稀土,其实并没有那么稀缺。
中国有稀土,美国也有稀土(只不过他们这些年不怎么去开采罢了),而且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稀土。
中国对全球稀土的影响力,其实更多地集中于产量而非储量上。
上面我们也提到了,在钕铁硼磁铁加工工艺方面,中国的优势主要是产量大,但主要集中在低端产业链上。一些高端加工工艺并不完善,不少专利还被美日所控制着。
这也是我们虽然掌握着丰富的稀土资源,却无法进行垄断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鉴于此,就迫切需要我们继续加油,加大对稀土领域高端加工工艺的研发力度,尽快摆脱对美日欧相关技术的依赖。当然,更重要的一点,还要注意对专利进行严加保护。
政策管控
很多人应该都听过这样一句话:“中国的稀土战略资源,没有看到‘稀’的珍贵,反而是卖出了‘土’的价格”。
导致我国宝贵的战略资源浪费掉的主要原因,跟早期稀土产业粗放式开发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。
1975年,“中国稀土之父”徐光宪院士带领他的团队研究出了串级萃取分离技术后,抱着降低中小企业的门槛的初衷,没有申请专利保护,然而却没成想间接导致了涌入稀土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,并带来了相互杀价的恶性竞争局面,致使稀土价格一降再降,最终卖成了“白菜价”。
直到2005年,才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,在稀土出口方面采取了提高关税,实行严格的配额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后,才让稀土的价格开始回升。
中国对稀土出口施行管控以后,一度遭到了美、日、欧的强烈不满,2012年3月,他们联合向WTO发起诉讼,抨击中国限制稀土出口,对稀土加征关税的做法违法了入世承诺,且对各国高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。
然而事实上却是这些国家薅羊毛太久了,中国收紧稀土出口政策后影响到了它们的利益,它们才会反咬一口。
近些年来,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,尤其是2016年稀土行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正式出台并严格实施以后,才让这种不公平现象有所改观,慢慢地,中国的稀土企业在市场定价上才有了一定的话语权。
不过,由于多年来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很多的市场乱象,要想让我们宝贵的稀土卖出它该有的价格,并成为遏制美国的一把利剑,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整合,以及相当大力度的政策管控。